作為遠古王朝的文化遺存,甲骨文注定會與離奇、怪誕、神秘結下不解之緣。自重現之日起,那奇形怪狀的符號、詭異玄奧的內容,總是籠罩著一個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,吸引著人們疑惑而好奇的目光。
管窺蠡測,雖然不能得藍天滄海的全貌,但仍可讓人聯想到天之高迥海之浩瀚。我們不妨帶著這種心態,走近甲骨文撲朔迷離的身影。
甲骨文是“吃”出來的。很久以來,安陽小屯的農民只把甲骨文當作藥材賣給藥鋪,有人甚至終生以此為業。這種名叫“龍骨”、“陳龜版”的藥材,到底曾有多少被“吃”進肚子,至今并不清楚。據傳,前清的翰林院編修王懿榮因為瘧疾而到菜市口達仁堂尋醫,第一個從中藥里“吃”出甲骨文。但也有記載說,是《老殘游記》的作者劉鶚寓居王懿榮私第時最先發現了甲骨上的刻字。一般認為甲骨文重現于1899年,但確切的年代還說不準。當然,有一點可以肯定,甲骨文因“吃”而復生。
甲骨文又名卜辭,因其用途是占卜。從甲骨文的內容看,殷人幾乎每事必卜。這看似不可思議。但在古代社會,由于科學不發達,人們在將行某事卻又沒有把握時,往往通過占卜尋求信息或解答。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觀,殷商人自稱“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”,既然商人是天命玄鳥而生,那么人間的吉兇、福禍、順逆、成敗、興衰等,理所當然是上天決定的。上天的意志可以通過自然變化表現出來,而占卜正是捕捉上天意志的有效辦法。可見,占卜是當時重要的決策機制。
甲骨文占卜的內容,最多的是對祖先的祭祀。這是為什么呢?早期人類在親緣意識的萌生、衍化中認識到祖先的靈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員、賜福兒孫后代,因而產生了對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。《左傳》謂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”,足見祭祀之重要,可與戰爭相提并論。《詩經·商頌》,記錄著殷人對祖先的頂禮膜拜之情。甲骨文的“德”字,形如一個人瞪著敬畏的眼睛,最初意義就是對祖先神的祭祀。
甲骨文是占卜之文,那么占卜者是誰呢?據董作賓先生考證,甲骨文的占卜者叫 “貞人”,又稱“卜人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這種貞人有120個左右,形成了“貞人集團”。 這些人可能是史官,被認為是架通人事與天意之間的紐帶,職位不很高,權力卻很大,他們祭祀占卜時能代王言事,并在卜辭中“轉達”上帝鬼神之意,為國君決策提供依據,實為國王的智囊團。
那么,甲骨文的刻寫者是誰呢?肯定是為數不多的文字掌握者,極有可能是國王身邊的巫史。董作賓先生曾經把貞人、史官、書契者看成是一個人。但實際情況是,同一貞人在同一甲骨中單個出現,或者多次出現,其字形結構往往不同。由此看來,書契甲骨文字者是另外一批掌握著不同書契風格的“甲骨文書法家”。
殷商人為什么選擇龜甲和獸肩胛骨來占卜呢?考古表明,史前時期的華北居民,已經有用獸肩胛骨占卜的迷信觀念。殷商的占卜更多的則是龜甲,原因是古人已經視龜為靈物,在動物王國中地位特殊,具有預言人事的能力。當然,龜甲代替肩胛骨,可能也有甲殼平面較大方便占卜的緣故。
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多達15萬片,如此巨量的甲骨從哪里來?這一直是個謎。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條件,殷墟一帶要提供這么多甲骨無疑是比較困難的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,當時的殷墟氣候遠比現在濕潤;黃河下游曾向北流到渤海灣入海,流域地帶湖泊密布,溪河縱橫;到海岸線的距離比現在短,且交通便捷。這種條件,使甲骨的自產和他產成為可能。
其實,殷墟甲骨文最大的謎團是,為什么經過若干專家上百年的考釋,已經發現的4500多字中,認識的只有1000余字?那無法考釋的3000多字里,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文化密碼?也許,這個未知的世界,潛藏著漢字的身世之謎。
2008年4月22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