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山,歷來是長壽的屏障,堪稱長壽鎮山。其雄奇氣象,靜穆禪風,輝煌圣燈,神秘傳說,構成了自然與人文有機融合的壯美景觀。幾百年來,無數文人墨客登臨縱目,感物起興,逸興遄飛,詩興大作,揮毫寫下了眾多詩作。在菩提山人文旅游景區打造之際,重新閱讀這些名篇佳什,對于我們了解菩提靈山的獨特魅力,可謂不無裨益。以下選錄的作品,是歷代文人雅士題詠菩提山的精華,為便于閱讀,對作品典實做了簡易注釋。
1、更菩提寺為晶山寺并序 明 戴 錦
正德丁卯春二月游菩提山寺,錦以吾邑近郊二山,東曰皛山,西曰菩提,山高勢雄,群峰在望。吾思東則日出而光臨之曰皛,西則日入而反射之宜曰晶。屹然相向,天然對峙。若名菩提,雖緣佛乘,轉乏勝義。吾以此山位次西方,受日之光,更名晶山。皛晶二字,實天造然,僭賦一詩,以托其始。惟高明和而傳之,庶乎不辱山之靈也。
天畔浮光結一山,山巔佳氣動江關。
云牙漱雨寒仍碧,石發梳晴老未斑。
策馬拂煙尋勝跡,覓龍分水滌塵顏。
高名自合垂千古,豈在空門兩字間。
注 解
戴錦,字絅(jiǒng)庵,長壽人,明朝成化十四年(公元1478年)戊戌科進士。弘治(公元1488—1505年)年間因抗疏請除壅蔽,權貴忌之,中傷落職,貧不能歸,流寓徐淮間,授徒自給,久乃歸里。正德丁卯(公元1507年)春二月,戴錦游覽菩提山,遂將菩提山與東邊的皛山對應起來,萌生了將菩提山更名為“晶山”的念頭,于是寫下了《更菩提寺為晶山寺并序》一詩,并期待其它文人雅士相互唱和,讓贊美菩提山的作品廣為流傳,好為菩提山揚名。
浮光,指太陽落山時籠罩在菩提山上的光華。佳氣,指菩提山頂佳景散發出的感人氣場。江關,猶言海內。云牙,指云絲,云朵。石發,指生于石上的苔藻?!霸蒲朗旰员?,石發梳晴老未斑”,從唐人陸龜蒙“天寒夜漱云牙浄,云壞晴梳石發香”化來,是對“山巔佳氣”的具體描寫,言云朵興雨,天上寒碧,苔蘚弄晴,一色青蒼。“策馬拂煙尋勝跡,覓龍分水滌塵顏”,指騎著馬兒穿過霧靄探尋風景,在尋覓山的龍脈和欣賞水的流動中,一掃心中郁悶?!案呙院洗骨Ч牛M在空門兩字間”,是說菩提山改名晶山才有魅力,應當名垂青史,而原來用“空門兩字”菩提起的山名,內涵不及晶山之名貼近實情而意境豐美。
2、題晶山寺 明 滕之倫
所懷君十里,遲暮一相過。
客興高于鳥,山情曲似螺。
含煙春寺古,宿雨夜田多。
水調無由作,蛙聲雅當歌。
注 解
滕之倫,字伯倫,明末廣西人,鄉試解元(第一),官庶吉士,流寓黔中,即今武陵山區,曾經校訂過武陵土司酉陽宣慰使冉天育詩集《詹詹言集》,題寫過施州風景的詩,崇禎末曾經來過長壽寓居。此詩為作者寓長期間于傍晚登臨晶山寺(菩提寺)之作。
所懷,心中所想。君,代指菩提山。十里,言菩提山居長壽城北十里也。遲暮,此指傍晚。相過,猶言拜訪。“客興高于鳥,山情曲似螺”,寫作者游興比鳥兒還高,所見山形宛如田螺。“含煙春寺古,宿雨夜田多”,言春日的菩提古寺籠罩在霧靄之中,久雨不停因而隨處可見水田汪汪。水調,傳說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曾經寫過的曲子,此比喻詩作。無由,指沒有辦法?!八{無由作,蛙聲雅當歌”,意指贊美菩提寺的詩句已經無從寫起,姑且把優美的蛙鳴聲當作歌詠吧。
3、菩提圣燈 明 李開先
靈山天際望,蓮炬斗間縈。
金闕回朝旭,珠宮敞夜明。
鳥啼驚繞樹,蛾附竟依檠。
應識昏衢曉,春光繞鳳城。
注 解
李開先(公元1607——1699年),明末清初著名長壽籍學者,號傳一,出生宦官書香世家。明崇禎十二年(公元1639年)與其弟李瑞鶴同時中舉人。清初隱居彭水,直到清順治十六年(公元1659年),以“先人靈墓在長,不容不歸”為由,從彭水回到長壽隱居長壽,潛心鉆研學問,直至93歲時辭世。其《長壽八景詩》,被歷代修編的《長壽縣志》所載,曾被四川總督李國英稱為“東川文獻”。
菩提圣燈,建于明朝后期,為“長壽八景”之首。靈山,指菩提山。蓮炬,指蓮花座的圣燈。斗間,謂北斗之間??M,指蓮座圣燈縈繞于北斗之間?!敖痍I回朝旭,珠宮敞夜明”,比喻菩提圣燈好似皇宮旭日,龍宮皎月?!傍B啼驚繞樹,蛾附競依檠”,言啼鳥驚喜繞樹飛舞,飛蛾紛至爭附燈架?!皯R昏衢曉,春光繞鳳城”,意思說圣燈把黃昏時的街道照得如同拂曉,如同無限春光縈繞鳳城。
4、秋日登菩提山和壁間韻 明 傅 珩
菩提何日始名山,鐵瓦參差晝閉關。
鳥為機忘常故故,云因空際自斑斑。
個中欲證無生訣,此處須應索解顏。
稽首眾山如會意,點頭頑石笑人間。
注 釋
傅珩(héng),清初長壽人,康熙四十七年(公元1708年)戊子科舉人。和壁間韻,依菩提寺壁詩作之韻腳而唱和,當是唱和明朝戴錦的《更菩提寺為晶山寺并序》一詩。
鐵瓦,生鐵鑄造的瓦,質地堅固,用于寺廟。參差,長短不齊。晝,白天。閉關,即坐關,排除干擾靜心修禪。機忘,忘記世俗機巧之心。故故,鳥鳴之聲。斑斑,本義斑點眾多,此指云聚空際色彩鮮明。個中,此處,指菩提寺。證,應,體會驗證。無生訣,指實現涅盤的法門。索解,探索意義?!盎妆娚饺鐣?,點頭頑石笑人間”,意指跪拜行禮的群山好像有所會意,頑石也因深諳經旨而點頭,嘲笑執迷不悟之人。
5、秋日登菩提山和壁間韻 明 王名臣
梯石登登到此山,衲云接引在禪關。
儒冠已悔終身誤,蠹癖何為待鬢斑。
借劍愿除千日懣,拈花喜得一時顏。
不須明鏡菩提偈,試問區區方寸間。
注 釋
王名臣,明代長壽人,縣學秀才。從此詩的韻腳看,也是為唱和明朝戴錦《更菩提寺為晶山寺并序》而作。
登登,眾多,亦可指腳步聲。衲云,富有佛性的云彩。接引,接見引導。禪關,禪門,此指菩提寺。儒冠,蠹癖,皆喻讀書人,此為作者自指。“儒冠已悔終身誤,蠹癖何為待鬢斑”,言自己既然已經悔恨讀書誤了終身,為什么還要等待兩鬢生霜才另做打算呢。借劍,借佛法之寶劍。愿,期待。懣,憤懣。拈花,佛典拈花一笑的省略。
明鏡菩提偈,指禪宗六祖慧能與祖秀之間的菩提與明鏡之偈語。方寸,指心靈?!安豁毭麋R菩提偈,試問區區方寸間”,言大徹大悟,不必借助經典,只須修心,就可開悟。
6、登菩提山 清 胡 超
平生具有看山癖,夢里煙霞生咫尺。
峰巒未便愚公移,著慣阮家新舊屐。
我今載酒登菩提,秀拔蒼雄無與齊。
呼吸勢將通帝座,飛仙可挾天能梯。
曾聞蜀西有云棧,窮高極險多幻奇。
又聞巫山十二峰,排空森豎玉芙蓉。
九嶷太華亦奇異,相較都應失位次。
未攜謝眺驚人詩,嘔盡心肝無一字。
似聞鬼神呵叱聲,何不落想天際鐘。
我思混沌初開候,媧皇煉石補天漏。
大造爐錘綽有余,剩此巉崖還太虛。
不然終是巨靈擲,凹頂依稀仙掌跡。
想當石破天驚時,雨逗秋空電鞭赤。
一段遐思寄典墳,毫端自覺走風云。
吟成思入非非際,愿觀長吉玉樓文。
游遍崎嶇不知止,萬丈晴嵐蒸足底。
笑謝山靈踏月還,置身猶在霄漢間。
前時五岳皆虛語,從此歸來不看山。
注 釋
胡超(公元1776—1849年),字卓峰,長壽羅圍鄉(今屬雙龍鎮)人。幼年入學,即喜吟詠。父母早逝,輟學乞討。乾隆五十九年(公元1794年),年方十八,投身軍旅。在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中,機智勇敢,英勇善戰,速升重慶鎮右營都司。嘉慶十九年(公元1814年),朝廷賜“勁勇巴圖魯”名號,補甘肅固原城守營游擊,后升任為參將。道光七年(公元1872年),鎮壓新疆張格爾在叛亂,授為重慶鎮總兵,晉升陜甘提督,振威將軍,繪像懸掛于紫光閣。道光二十六年(公元1846年),告老還鄉。
此詩為歌行體,縱凌云之健筆,展菩提之氣象,為長壽菩提山詩作之經典。看山癖,登山游覽之癖好。愚公,出自愚公移山典故。著慣阮家新舊屐,意謂穿慣了各種木鞋,源自晉人阮孚好屐。秀拔蒼雄,秀美挺拔氣勢雄渾。帝座,天帝之寶座,言菩提山之高峻。飛仙,會飛的仙人。天能梯,升天之梯。云棧,高聳入云的棧道。巫山十二峰,長江三峽美景,由巫峽南北各六峰構成。排空,猶言穿空。森豎,猶言林立。九嶷,湖南的蒼梧山,葬舜之地;太華,即西岳華山。謝脁,南朝齊詩人,擅長山水。落想,構想。混沌,天地原始狀態。媧皇煉石補天漏,用女媧煉石補天的典故。大造,大自然,造物主。巉崖,高峻山崖,此指菩提山。太虛,宇宙。巨靈,神話中的巨靈神,力可拔山。凹頂依稀仙掌跡,菩提山頂,其形如凹,仿佛是巨神手擲菩提山時留下的掌跡?!跋氘斒铺祗@時,雨逗秋空電鞭赤”,意謂造物主造作菩提山時,應當有石破天驚,電閃雷鳴,大雨滂沱的景象。遐思,悠遠的想象。典墳,書籍。毫端自覺走風云,意謂筆底如同風云激蕩。“吟成思入非非際,愿觀長吉玉樓文”,意謂詩已寫成自己想入非非,希望就此死去也心甘情愿。長吉玉樓文,源自唐朝詩人李賀的典故,“長吉將死時,忽晝見一緋衣人,駕赤虬,持一板書,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……緋衣人笑曰:‘帝成白玉樓,立召君為記?!焙笥駱俏某蔀槲娜嗽缢赖耐裨~?!坝伪槠閸绮恢?,萬丈晴嵐蒸足底”,寫游遍菩提山而不想停步,山上的霧氣好像在熏蒸腳底?!靶χx山靈踏月還,置身猶在霄漢間”,是說游山踏月歸來,身心還在菩提山的茫茫云海之中。全詩最后兩句,言五岳之美不免夸大,菩提歸來,天下之山已經觀止。
7、游晶山寺 清 李光蟠
巍巍菩提山,高入云漢間。
蒼蒼翠微里,屈螺一徑旋。
白云壓巖口,八風會山巔。
古木深處入,薜蘿掩禪關。
老僧見我至,握手笑開顏。
烹茶解我渴,蒸黍飽我餐。
夜來一說法,明珠落玉盤。
松風生大壑,江月起遙天。
于斯如有得,頓覺心豁然。
掃床支枕臥,夢魂清且安。
明發有馀興,信口呤詩篇。
一笑謝遠公,登高復來觀。
注 釋
李光蟠,字根仙,長壽人。李開先10世孫,還珠樓主李壽民堂伯。
“蒼蒼翠微里,屈螺一徑旋”,是說菩提山郁郁蔥蔥,像屈縮的螺盤旋著。薜蘿,野生的藤蔓。禪關,指菩提寺。“烹茶解我渴,蒸黍飽我餐”,指煮禪茶解心中之渴,燒米飯飽腹中之饑?!耙箒硪徽f法,明珠落玉盤。松風生大壑,江月起遙天。于斯如有得,頓覺心豁然。掃床支枕臥,夢魂清且安?!睂懤仙f法,如明珠落入玉盤,加以松風江月,讓人豁然開朗,夢魂清安。結尾句之遠公,本指東晉高僧慧遠 ,居廬山東林寺,世人稱為遠公,此處指菩提山之住持老僧。
8、晶山晚眺 清 郭榮炎
昂頭天外出塵寰,供養香花滿碧山。
風暖但聞黃鳥咔,巖高不礙白云還。
翠橫佛閣峰千仞,綠繞人家水一灣。
曳杖歸尋僧共語,一聲清磬鎖禪關。
注 釋
郭榮炎,字漢臣,清末民初長壽人,貢生。
塵寰,人間。碧山,指菩提山。咔(lòng),鳥鳴。曳杖,提著拐杖。磬,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,用銅鐵鑄成,既可作念經時的打擊樂器,亦可敲響集合寺眾。鎖,喻磬聲清亮,籠罩寺廟,并將菩提山與塵世隔離開。
9、秋日題菩提山 清 舒興治
不夢羅浮已數年,孤蹤時寄小游仙。
亂云殘葉疑無路,古樹斜陽別有天。
末世風波宜此避,高僧衣缽倩誰傳。
伊人秋水勞懷想,一頃紅荷蔽野煙。
注 釋
舒興治,字南軒,清末民初長壽渡舟鄉人,初為庠生,北平國立治政大學校畢業,曾任璧山、墊江征收局長,重慶高等審判廳實習推事,地方審判廳一等書記官,長壽縣視學。
羅浮,道教名山羅浮山,此指菩提山。小游仙,原為唐朝詩人曹唐的詩篇名,此指游仙詩。亂云殘葉,喻清末民初時局之變;古樹斜陽,指菩提山色禪趣之美。末世風波,指辛亥革命引發的滿清滅亡。衣缽,袈裟和缽盂,喻佛法。伊人秋水,用《詩經·秦風·蒹葭》詩意。蔽,猶言遮蔽,籠罩。
10、亂后重登晶山絕頂 清 舒興銓
昔我別香山,浪跡天涯外。
今日我歸來,青山依舊在。
家人指點青山頭,蕭蕭木落暮天秋。
興來再著尋山屐,復向晶山絕頂游。
晶山之山忒殊異,突兀如拳矗平地。
群山環拱似兒孫,惟有皛山遙相對。
當年曾記宿藤蘿,佛幡風動響鳴珂。
夜半晶山高處望,長天月涌大江波。
概自乘風與山別,一任山中月圓缺。
山僧頭白不開關,那識人間有浩劫。
浩劫茫茫不可知,干戈滿地欲何之。
逢人莫話當時事,復恐從頭說亂離。
此時只有還山好,山中相伴白云繞。
種菜英雄且閉門,羊胃功名堪絕倒。
重來山上飽煙霞,芒鞋仍住老僧家。
殷勤問訊山中事,門前鐵樹幾回花。
注 釋
舒興銓,長壽渡舟鄉人,日本鐵道學校畢業,分發山西試用府,經歷民國,任四川內務司書記。
香山,指菩提山。尋山屐,登山木鞋,前低后高。忒(tuī),太,特別。殊異,與眾不同。突兀,高聳。矗,直立。環拱,環伺拱衛。皛山,今桃花新城東側之山巒,與菩提山遙遙相對。概自,大概自從。一任,任憑。“山僧頭白不開關,那識人間有浩劫”,意指菩提山的僧侶靜守禪關,哪里知道外面的滄桑之變。浩劫,此指辛亥之變。干戈滿地,指軍閥混戰,戰爭不斷。欲何之,想逃到哪里。種菜英雄,指迫于曹操威勢而種菜自保的劉備,此處指作者本人。羊胃功名,指污濫的官吏、官職?!爸貋砩缴巷枱熛迹⑿宰±仙摇R笄趩栍嵣街惺拢T前鐵樹幾回花。”此四句謂既然遭遇時局之變,不如皈依禪門,求個清靜。
11、題菩提山詩 李鼎禧
偕家仲諒(培業)登菩提山頂,效謝靈運《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》體。
澄秋云氣凈,尋山抱良悅。
步出城西門,豁視愕屏列。
沿潨紛盤紆,陟巘歷阪折。
坐喘翳清蔭,循級屢淹歇。
淹歇未云已,奮武升崇巔。
入谷益光景,俯睞多原田。
林木含幽姿,廬院炊午煙。
雞犬無喧聲,茲境得佳偏。
佳偏足怡懌,良不礙丘阿。
況復凌絕頂,勢欲摩星河。
遐眄曠無際,象已萬千羅。
天風吹襟動,逍遙當如何。
逍遙信可托,勝游豈為空。
超然愜素悰,獲趣在高峰。
頗悟無讓塵,積微斯成豐。
君子弘大猷,所貴謙謙躬。
注 釋
李鼎禧,字峙青,長壽城內鳳嶺街人。清貢生。早年在重慶參加同盟會。光緒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任長壽教育會會長,兼縣女子學堂首任堂長。辛亥革命后,任蜀軍政府文書局局長、鎮撫府第三科科長、民政廳第一科科長等職,曾委為忠縣、豐都、大竹、城口等縣知事,均辭不就。嗣任重慶聯合中學校長,并主修民國十七年《長壽縣志》。
本詩為作者陪同二哥李培業登臨菩提山而作,詩風上效仿東晉詩人謝靈運的《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》。澄秋,明凈的秋色。抱,心情。良悅,確實愉快?;硪?,睜開眼睛遠望。愕,驚愕。屏列,如屏風環列。潨(zòng),水邊高地,此指田埂。盤紆,迂回曲折。陟巘,登上懸崖。阪折,山坡曲折。翳,遮蔽,躲避。清蔭,清涼樹陰。循級,沿著石階。淹歇,久留歇息。奮武,抬起腳跟。升,登上。崇巔,高峻的山巔。俯睞,俯瞰。原田,原野上的田地。廬院,農家院落。得佳偏,猶言偏得佳趣。怡懌,心曠神怡。摩,接觸。遐眄,遠觀。象已萬千羅,猶言森羅萬象。逍遙,無拘無束之游。超然,超越世俗的樣子。愜,滿足。素悰(Cóng),平素的心情。獲趣,獲得登山的雅趣。“頗悟無讓塵,積微斯成豐”,意為很好地理解了山不嫌棄塵土,積聚微小而成就偉大的道理?!熬雍氪箝?,所貴謙謙躬”,寫登山的感受,君子要成就偉大理想,可貴之處在于行為謙恭如一。
12、宿菩提禪院贈嵩源上人次昌黎山石詩韻 李鼎禧
山勢孤高撐翠微,濛濛煙雨蒼云飛。
上人邀我我逕到,山茶花開蘭葉肥。
入門暫憩輟凡想,木魚響徹游人稀。
掃除院榻延入座,一偈虔誦心忘饑。
上人示我唯識論,縱未能解窺其扉。
有時忘言意更遠,天空寂歷煙霏霏。
嗟余俗累末繇凈,膚見曷足探層圍。
深夜靜聽萬籟歇,孤燈默坐寒侵衣。
一寐達旦起盥漱,局促如復有所機。
自揣夙根固淺薄,還從八要窮指歸。
注 釋
此詩為夜宿菩提寺而作,贈給當時的住持嵩源和尚,寫法上按照韓愈《山石》的詩韻和用韻次序來和詩。上人:對僧人的尊稱。翠微,青翠的山。輟凡想,拋棄了世俗的念頭。木魚,木制魚形佛教打擊樂器。示我,指給我看。唯識論,佛教典籍。窺其扉,窺見其門。寂歷,冷清。俗累,世俗的束縛。末繇,即無繇,沒有辦法。膚見曷足探層圍,膚淺之見怎么足以探得奧秘。局促,心情不安。自揣,自我揣度。夙根,天生慧根。八要,學佛八要,即八種學佛之道。窮,探究。指歸,佛教義蘊。
13、偕采薇僧叔祖游晶山謁嵩源上人 鐘文鼎
行盡東南萬里程,胸羅湖海氣飛騰。
偶隨彭澤歸來叟,高謁廬山入定僧。
嶺上白云林下月,寺中清磬佛前燈。
捫心自問牢騷甚,多恐求禪師不應。
注 釋
鐘文鼎,字琴伯,清末民初長壽人,庠生,代理西充縣知事,曾參與民國十七年《長壽縣志》編纂。
采薇僧,即清末民初長壽著名學者李滋然(公元1847—1921年),光緒十五年(公元1889年)進士,殿試三甲。先后任廣東電白、文昌、曲江等地知縣,廣東鄉試同考官。清朝滅亡,回到長壽,于父墓側筑室而居長達九年,閉門謝客,著書立說,篤信佛學,被譽為四川文化名人。首兩句,言李滋然久官東南,為政清勤,胸懷天下,氣度不群。彭澤歸來叟,以陶淵明喻辭官歸家的李滋然。廬山入定僧,以慧遠大師喻嵩源禪師。五六兩名,寫菩提山中所見景與物。最后兩句,言牢騷太甚,非求禪心境,意指自己心有不平。
14、題嵩源上人蘭若 鐘文鼎
登山未及頂,天色近黃昏。
欲喚云中鶴,來敲月下門。
高僧驚漸老,往事喜重論。
夜久蟲聲絕,安禪靜客魂。
注 釋
嵩源上人,清末菩提山住持嵩源禪師。蘭若(rě),佛教名詞,原指森林,引申為寂凈無苦惱煩亂之處,此處指寺廟。云中鶴,指仙風道骨之隱逸高士。
15、季秋題菩提禪院 鐘文鼎
一
高僧巧說度人舟,煮茗談經小院幽。
莫道祇園空色相,四圍紅樹滿山秋。
二
禪林高下映朝霞,紅上松梢日影斜。
曉起應添清意味,一潭秋水繞籬花。
三
蒼茫古寺淡斜暉,目送叢林宿鳥歸。
佛殿香焚開晚景,鐘聲搖破暮煙飛。
四
石臺夜坐滌塵襟,皓白盈階夜色深。
萬籟無聲人自警,一輪明月印禪心。
注 釋
度人舟,字面意思為超度他人的船,此指佛經。祇(qí)園,“祇樹給孤獨園”的簡稱,梵文的意譯,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,后指寺廟。空色相,意指四大皆空。叢林,僧人聚居之地,代指寺廟。滌,洗凈。塵襟,世俗之心。皓白,代指月光。
16、題嵩師塔 鐘文鼎
一
滿山瑤草喜平鋪,尋得光明舍利珠。
隔斷紅塵春不老,昂頭天外涌浮圖。
二
法身成道岸初登,九品蓮花最上乘。
應與遠公埒聲份,青山高臥六朝僧。
三
元箸超超竦碧空,憑欄俯看梵王宮。
老僧圓寂留心印,暗到明燈一穗紅。
四
擎天柱石矗嵯峨,福地登臨逸趣多。
最好清風明月夜,鈴聲一偈誦檀那。
五
龍華勝果證菩提,眼底群山萬壑低。
杖履老僧何處去,綠楊枝上杜鵑啼。
注 釋
題嵩師塔,為菩提寺住持嵩源禪師死后之佛塔而題寫的詩?,幉荩淦娣疾?。光明舍利珠,金黃色的佛骨珠子。浮圖,佛教高塔,此指嵩源法師的墳墓。法身,不受五毒侵害,自性清凈無暇,此指嵩源禪師。成道,修煉達到很高境界。岸初登,剛剛進入極樂世界的彼岸。九品蓮花,修煉佛法者根據功夫深淺分為九等。最上乘,即九品蓮花的上品上生。遠公,東晉名僧慧遠。埒(liè),等同。聲份,指影響和地位。六朝僧,指嵩源禪師。元箸,即玄著,玄奧的著述。超超,高超,指言論文辭高妙明切。梵王宮,大梵天王的宮殿。圓寂,僧人辭世。心印,又名佛心印,謂禪之本意,不立文字,不依言語,直以心為印,故曰心印,亦稱心法。檀那,意譯布施,引申為施主,即施與僧眾衣食,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。龍華勝果,佛教典故,指在龍華樹下修成正果。證菩提,通過修煉體悟大徹大悟之境。杖履,拄杖漫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