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壽新聞網 記者 徐媛
古言云“名山多古剎”,一語道破名山與古剎的關系。名山以旖旎的自然風光取勝,吸引僧侶廟宇落戶,古剎則以濃厚的文化積淀見長,為名山增添人文色彩。書法楹聯就成了名山古剎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。
古鎮大牌坊,是萬壽寶典十里文化長廊的起始點,懸掛于大牌坊上的兩副楹聯分外醒目。
“千古菩提心,發古道熱腸,可言鎮不古,休言人心不古;一新長壽景,揚新風正氣,且看城常新,還看光景常新?!?/span>
走進菩提山文化旅游區,亭臺樓閣間楹聯書法作品隨處可見。它們是文學藝術與書法藝術完美的結晶,吸納了宗教和儒家文化元素,蘊含著長壽地區特有的長壽文化、養生文化,或概括菩提山的秀麗風光和源流淵藪,或警示市民游客人生處世的學問,此間賞聯,令人獲益匪淺。
從菩提山停車場出來,映入眼簾的便是菩提山東門。只見山門前,靜靜佇立著一座花崗巖牌坊,牌坊高15.8米、寬25.86米,三門四柱并立,莊嚴而肅穆。牌坊上匾額、楹聯蒼勁有力,正中是宴濟元題寫的“長壽菩提山”五個金色大字,飄逸灑脫,高古雋秀。
牌坊背面,分別寫有兩副對聯。值得一提的是,內側有一副198字的罕見長聯,由菩提寺住持道堅法師撰寫。上聯,是長壽歷史脈絡與風景名勝的記錄和映襯,一詞一個歷史故事,一句一處名勝古跡。下聯,寫菩提達摩長壽弘法的過程及其對長壽禪宗文化的發展影響,一詞一串佛家典故,一句一門處世哲學。而遣詞造句方面,上下聯用詞工整,有敘有議,虛實相對,繪聲繪色,情景交融,題意中深含禪意,讓人口齒留香、回味無窮。
而對聯上的“秀拔蒼雄”匾額更是大有來頭。這四個字來自長壽籍清朝名將胡超,“秀”言菩提山的氣質,“拔”言菩提山的神態,“蒼”言菩提山的色彩,“雄”言菩提山的氣勢。匾額由百歲翁馬識途題寫,漢隸字體,蠶頭雁尾,筆畫圓潤,端嚴崢嶸。偌大的一塊匾額,文采與書法齊飛,意境共志趣一色,堪稱珠聯璧合。
古人云詩言志,其實聯亦言志。從山腳的菩提廣場,到山頂的菩提寺,凡有休憩停駐的軒廊,必有楹聯書法與之相配?!皢墼谌耍鞆哪_下起步;循因得果,慢向山中尋真?!边@是萬壽天梯上的第一個文化小品起壽軒的一副楹聯。上聯,著眼于“起步”二字,闡述登山運動養生長壽的道理。下聯,落筆在“尋真”二字,意指長壽之道可以探尋而得。啟壽在起步,壽因蘊壽果,此聯放在起壽軒再合適不過。再如菩提寨東寨門的“上壽有門,尚壽為徑;洪福成道,弘福作梯”。上壽有門有兩層含義,一指眼前的東寨門,二指追求高壽需要講究方法。洪福成道與之相對,一指身后的來路,二指弘福的利人利己作用……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楹聯,既有向全國各地公開征集的楹聯書法作品—從楹聯700條、書法作品323件中,精挑細選的優秀楹聯49條、書法作品20件,也有68件國內書法家的真跡—或出自星云大師等10余位書法大家之手,或來自張繼、張榮慶、張高山等國內名家。市民游客在登山鍛煉之余,不妨留心一下這些匾額門楹上的文字,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