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7日,一個不同尋常的周末。久違的陽光,穿過寬大的窗欞,映入重大國學教室內。一堂《古典詩詞鑒賞與寫作》,帶領學員們走入中國古典詩詞的亮麗風景,讓大家享受了一次“美的歷程”。
這堂別開生面的詩詞鑒賞與寫作課,授課老師就是重慶知名文化人、資深媒體人、詩人、辭賦家、重大國學導師李永明先生。
詩風詞韻養真淳
與通常的詩詞教學不同,李永明先生的詩詞教學,特別注重對詩詞中蘊含的“感發生命”的捕捉和詮釋,讓學員在賞讀古人名篇佳構的審美活動中,既能受到藝術的感染,又能得到性情的陶冶,從而實現人格的升華。
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 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。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
這是《詩經·秦風·蒹葭》中的詩句。本來,這首詩的主題是寫愛情的,從寫作藝術上看,具有意象、韻律、色彩、情韻、口吻之美,王國維曾經評價說:“詩蒹葭一篇,最得風人深致”。
可是,李永明先生在講解這首作品時,卻揭示出了作品所包孕的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。詩中主人公對愛慕的女子始而“溯洄從之”,繼而“溯游從之”,表現出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,這與屈原的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和柳永的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,有異曲同工之妙,而這種頑強精神,恰好可以轉化到對人生目標的追求上,成為實現個人抱負的強大精神力量。
“作者之用心未必然,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”。李永明先生時常引用清人譚獻的名言,強調這種詩詞鑒賞方法的必要性。許多學員反映,這種解讀詩詞的方法,一下拉近了古典詩詞與讀者的距離,讓人豁然開朗,眼前一亮,能夠直觀感受到古典詩詞所蘊含的巨大氣場。
對于古典詩詞的當代價值,李永明先生別有會心。他反復強調,詩詞鑒賞,不能只滿足于理解原意,而關鍵在于能夠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,把古人的精神能量轉化成自己的精神能量。李永明告訴學員,詩詞鑒賞應該著眼于三個重點。一曰品志的修養。通過詩詞鑒賞,達到陶冶情操、開闊胸襟、修養心性、涵養氣質的目的。二曰能力的提升。通過詩詞鑒賞,提高個人的文藝鑒賞、事物觀察、思維聯想、主題歸納、文字錘煉水平。三曰事業的推助。用古典詩詞中的精神力量激勵自我,樹立遠大目標,實現個人理想。
彩筆凌云意縱橫
詩詞和楹聯的寫作,是李永明先生教學的重要內容。在李永明看來,詩詞和楹聯寫作,是中國古時讀書人的基本功夫,作為國學班學員,應該具備詩詞和楹聯的寫作能力。
要做好詩詞和楹聯寫作的教學,首先必須自己要有詩詞寫作的實踐。這正如前人所說,“蓋有南威之容,乃可以論于淑媛;有龍淵之利,乃可以議于斷割”。
在課堂上,李永明先生經常引用自己的作品現身說法,讓學生感覺到,詩詞創作既可以循門而入,也可以破門而出。
滄溟浩渺負殘陽,半是青蒼半是霜。
云影波光渾一色,始知萬象入微茫。
這首創作于飛機之上的《空中俯瞰太平洋》,從空中所見的景觀入手,寫出了自己“始知萬象入微茫”的人生感悟,給人以深刻的啟迪。
萬頃滄溟銜遠天,一壺瓊島聳重檐。誰家素手撫鳴弦。
試拏輕舟尋彼岸,為聽清曲賞眉彎。詎知濤涌斷崖邊。
這首《浣溪沙》小詞,初看顯然是寫對一個女子的追求,但李永明先生強調,這只是表面現象,此詞實際是運用屈原楚辭的香草美人手法,抒寫個人對目標追求的艱辛,聽課的學員這才恍然大悟,深感中國古典詩詞確實無窮魅力。
一湖吐奇光,水鑄魂魄山藏氣韻;
四季飛壯彩,魚如陣行果滿林岡。
這是描寫長壽湖風景名勝區的一幅楹聯,此聯不僅對仗精工,而且突出了長壽湖山青水秀,魚鮮果美的魅力所在。
心源化古今之妙;佳境在有無之間。
這是為一位書畫家的作品展覽題寫的對聯。上聯贊揚書畫家“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功夫,下聯贊賞書畫作品達到了“有無之間”的境界。
李永明先生曾任長壽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長,重慶商報總編輯,重慶新聞中心主任等職,不管從事什么工作,對詩詞、楹聯和辭賦的創作,都不曾間斷?!吨貞c詩詞》雜志曾經發表過他的詩詞專輯,“中國駢文網”曾經為其建立個人辭賦文集(當時全國不過五十人,其中重慶二人),多篇辭賦已經鐫刻立碑,特別是《天生三橋賦》、《長壽賦》、《長壽湖賦》、《福村賦》、《醫園賦》、《聚商賦》、《鳳鳴山中學賦》、《法官銘》等,受到廣泛好評。
大師親炙憶當年
學術界有個傳統,強調師承。談到詩詞鑒賞和寫作的師承,李永明無疑是十分幸運的。
聽過李永明講詩詞鑒賞和寫作的人,都會認為他是哪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,其實,李永明并非中文系畢業,而是四川大學歷史系的高材生。
1979年,剛滿17歲的李永明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四川大學歷史系。在這里,年輕好學的李永明遇到了他終生難忘的恩師繆鉞先生。
繆鉞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大師,具有文史兼擅的學術特色。先后執教于河南大學、浙江大學、華西大學、四川大學,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、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、中國唐史學會、中國唐代文學會、中華詩詞學會等學術團體和學術機構的顧問,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。
繆鉞先生是國內罕見的文史雙棲的大師,雖然是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,卻以古典詩詞的鑒賞與寫作見長,在國內學術界有重大影響。李永明考入四川大學不久,就有幸成為繆鉞先生的入室弟子,從此受繆鉞先生文史兼長學術特色的影響,堅持文學和歷史兼修,尤其在古典詩詞鑒賞與寫作上,經受過嚴格訓練。大學畢業后,李永明分配到重慶醫科大學社會科學部任教,繆鉞先生曾經寫信鼓勵其繼續文史研習。后來,李永明考取了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生,導師正是繆鉞先生。
在四川大學期間,李永明還受到另外一位學術大師葉嘉瑩教授的沾溉。葉嘉瑩是享譽海內外的古典詩詞專家,因與繆鉞先生合作撰寫《靈溪詞說》,得以長住四川大學并講授古典詩詞。葉嘉瑩講授古典詩詞,強調詩詞中“興發感動”的生命元素,注重中西文化結合解讀作品,在詩詞鑒賞上多有創獲,給了李永明很多有益的啟發。
李永明感慨,一生能夠受到兩位學術大師的指導,誠屬不易,為此,個人對詩詞的鑒賞與寫作,更多了一份感情,也多了一份責任,特別希望能夠有機會把自己從大師身邊學到的東西傳承下去。
|